English

斯皮尔伯格败走波兰

1998-01-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圣诞、新年来临之际,美国著名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新片旧作齐登场,但他赚到了美国观众的眼泪和微笑,却不能赢得欧洲人的欢心。

从感恩节到新年的五个星期历来是好莱坞新片上市的旺季,观众的认可程度可能直接关系到来年的票房收益,故大牌小牌导演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斯皮尔伯格也不例外,他今年推出的是讲述黑奴造反故事的《友谊号》(Amistad)。这部影片一如既往地保持了斯皮尔伯格擅长的展现大场面和注重情感撼力的史诗风格,有评论称,尽管斯皮尔伯格不是黑人,但该片“对黑人的意义有如《辛德勒的名单》对犹太人的意义”,一些观众说他们是流着眼泪把电影看完的。据《纽约人》报道,获1994年奥斯卡大奖的《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List)仍然备受美国观众青睐,在隆重登场的众多“贺岁片”中保有重要一席。

而与此同时,《辛德勒的名单》一片在它的故事发生地———波兰并不受欢迎。这部影片着意塑造一个捷克裔德国商人的形象,他身为纳粹党员,最初企图在二战期间德国占领下的波兰利用犹太人廉价劳动力大发横财,后来目睹了大屠杀,明晓了犹太人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的命运,便一变而成一个富于同情心的人道主义者,将自己的工厂变成避难所,救下了1100名犹太人的性命。

历史学家理查德·佩尔斯(本刊第3期潘小松文曾评介他的著作《不像我们》)为《国际先驱论坛报》撰文分析了这种情形的内在原因。他在欧洲为他的新书作巡回宣传时,一位波兰学生对他解释说,大家之所以不去电影院看《辛德勒的名单》,是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斯蒂文·斯皮尔伯格不过是个娱乐专家。尽管他试图让人们把他看作一个“严肃的”电影人,但波兰人不吃那一套。故事情节的离奇、似是而非与艺术表现上的矫饰、做作以及电影语言中感情因素的滥用导致了波兰观众对斯皮尔伯格的不信任。《基线电影百科全书》在写到斯皮尔伯格时也提供了一个类似的见解,持这种见解的人将他称作“无耻的感伤主义者”,认为他作为操纵观众感情的大师,把个人视角的亲昵性与现代商业大片对史诗的需要结合起来,所取得的令人吃惊的成功却极易在艺术家眼中失效。

佩尔斯认为,《辛德勒的名单》在波兰票房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波兰人———像法国人和瑞士人一样———并不是非常迫切地想去面对他们的过去。他又指出,但是以称呼斯皮尔伯格为好莱坞的蹩脚文人来为他们拒绝他最为引起争议的电影辩护,显示出在波兰及欧洲其他地方的学生中对美国大众文化的敌意是多么根深蒂固。对有文化的欧洲人来说,美国的大众文化傲慢无礼,肤浅,俗不可耐,幼稚,愚蠢;最糟糕的是,它追求利益。欧洲人则把文化看作公共事业,而不是赚钱的机会。

佩尔斯也试图为以斯皮尔伯格为代表的美国电影人作一些辩护。他说,渴望瞬间走红以及畏惧经济上的失败这两条,使得美国的影视节目同观众取得感情上的联系,让它们在全球大红大紫;一些在艺术上超出欧洲电影的好莱坞作品也是以此吸引观众的。他还抱怨说,那些欧洲电影人毕竟有政府津贴和剧场放映时间的保证垫底。

斯皮尔伯格1947年12月18日出生于美国的辛辛那提,曾就读于长滩的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主要靠自学成才,16岁即开始导演生涯,他执导的影片共三十余部。

(张 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